发布时间:2025-04-25 12:05:47 浏览:
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逐步实现从“我有什么教什么”向“学生需要什么教什么”的转变
近日,清华大学宣布从本学期起,每天第五大节课原则上不排课,必一体育app下载官网专门鼓励学生开展体育锻炼。与此同时,一系列贴心举措也同步上线时后,学生们拥有丰富的运动选择,可以前往冰上运动中心、网球馆等多个场地场馆尽情挥洒汗水。无独有偶,在北京、上海、湖北等地的不少高校,开设的减脂课成为校园里当之无愧的“秒抢课”“明星课”。这些减脂课凭借显著的效果,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,大家踊跃报名,渴望通过课程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。
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,才能从容适应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压力。当下,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备受社会关注。虽然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,但优秀率却偏低,与此同时,近视率、肥胖率居高不下。“脆皮大学生”现象更是多次登上热搜,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欠佳的身体素质。在一些高校组织的体能测试中,不少学生在长跑项目中半途而废,气喘吁吁;在引体向上等力量型项目中,能达标者寥寥无几。这些现象都凸显出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、提升体质健康的紧迫性。
体育锻炼对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性体现在生理、心理、社会适应及长远发展等多个层面,其价值不仅限于体质提升,更是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石。大学期间的锻炼,具有打基础的作用,其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远超出校园阶段,是一项面向未来的“战略投资”,将在职业发展、健康管理、人格塑造、社会参与等维度持续释放红利。各地高校改进体测制度、推出各项课程改革举措,都反映出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积极探索。
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,塑造健康体魄,为一生发展筑基,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。高校必须树立“健康第一”的育人理念,改变重专业素养轻身体素质的传统做法。一方面,从评价标准、考核形式、结果运用等多维发力,推动学生体育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升级。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改革,引导大学生从内心深处重视体育锻炼,增强学生主动锻炼、提升体质的内驱动力。例如,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体测评价方式,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,还要考量学生在整个学期的锻炼过程中的进步幅度、参与度等。另一方面,加强健康素养通识教育必不可少。高校应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、举办健康讲座、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,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,提高健康素养,从而自觉养成勤锻炼的习惯。
体育课程改革需要逐步实现从“我有什么教什么”向“学生需要什么教什么”的转变,来一场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供给侧改革。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内容较为单一,常见的如跑步、体操等项目,难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。高校应积极创新,设计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和活动,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。除了开设武术、游泳、篮球等特色课程外,还可以引入新兴的运动项目,如飞盘、橄榄球等,让学生在新鲜有趣的运动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。同时,高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和活动,如运动会、体育节等。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,还能在比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意识。就像一些高校的“减脂课”成为“秒抢课”,究其原因,就在于与传统体育课不同,这些课程往往配备体脂检测、膳食指导等个性化服务,直击当代大学生“熬夜+外卖+久坐”的生活方式痛点。它精准契合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,让学生们在欢快氛围中享受运动的同时,实现了修学分与“修身”的双丰收。
引导大学生勤锻炼,配套举措不可或缺。体育设施和资源的不足是制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高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,为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创设更可及、更便捷的条件。例如,一些高校通过“上天入地”“立体扩容”等方式挖掘潜力,拓展体育运动空间。他们利用校园的闲置空地,搭建起简易的运动场地;对体育馆进行改造升级,增加更多功能区域;在地下空间设置健身房、羽毛球馆等。此外,高校还可以与周边的体育场馆、健身机构合作,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运动资源和优惠服务,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运动渠道。